|||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凯发k8官网登录vip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工业)

2007-09-17 15:09 湖北省科技厅
索 引 号 011043145/2019-15792 分    类 其他
发布机构 湖北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13-09-23
文    号 有 效 性 有效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支持汽车、钢铁、石化工业加快发展。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工业改造与发展步伐。实施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增加值年均增长12%。进一步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关联度,形成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大企业10家、过50亿元的30家、过10亿元的60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重点产业中培育100个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三位的拳头产品、40个以上国家级名牌。发展壮大建筑产业。

  (一)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群,重点支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襄樊高新技术开发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加快发展。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中西部前列。

  1.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发展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设备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发展光纤到户、数字化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等数字内容产品,大力发展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集成电路、软件等产品,加强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在研发―制造―销售链条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创立,在元器件―组件―整机链条上进一步加强芯片及元器件环节,在硬件―软件―应用与服务链条上进一步加强软件及应用与服务环节,形成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建成世界光纤光缆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内光通信设备及器件、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产品重要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武汉软件产业基地,武汉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化基地,“光谷”激光产业园,烽火移动、普天诺基亚公司3g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长飞公司光纤预制棒及新型光纤开发生产,武汉邮科院智能光通信和下一代网络系列设备、元器件及光纤到户系统与设备,冠捷、唯冠新型显示器扩产,以及随州波导、武汉nec手机等项目建设。

  2.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生物医学工程产品、新型医药制剂、现代中药等优势产品,积极培育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和畜禽品种,加快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兽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在东湖、江夏、葛店三个开发区布局建设化学原料药和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农业生物产业化、技术研发和服务等特色产业聚集地。重点支持武汉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武汉健民中药创制、广济药业核黄素、宜昌安琪酵母、宜都东阳光红霉素原料药、八峰药化氨基酸、宜昌人福药业麻醉药等项目建设。

  3.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复合型功能材料、激光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加快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努力将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支持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重点支持宜昌国家电子材料产业园、武钢金属新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

  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数控系统,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精密成型、快速原型、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加强制造过程主控系统研发与应用。加快新型科学仪器、智能仪表、专用分析仪表、新型医疗设备、新型计量检测仪器等研发及产业化。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和装备瓶颈制约,提高先进制造业研究设计、加工制造的整体水平,发展壮大光机电先进制造产业。重点支持东风汽车公司研发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华中数控公司五坐标数控加工系统与设备等项目建设。

  (二)汽车工业

  继续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加快培育研发能力和发展自主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汽车零部件发展,提高为东汽及其他汽车集团配套的能力,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30万辆、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达到100万辆份。

  1.整车工业

  重点支持东汽与日产、标致―雪铁龙、本田的合资合作,积极开发生产各类专用汽车、客车,加快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推进东风有限公司襄樊轿车和轻型车基地、十堰中重型载重车基地建设,形成各类汽车45万辆生产能力。加快神龙公司二期工程建设,形成30万辆轿车生产能力。东风本田公司形成各类乘用车24万辆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东汽与雷诺轿车合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支持武汉、十堰、孝感、随州等市发展市政作业、工程施工、机场、油田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各类专用汽车,培育2―3家具有较大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努力发展低地板公交客车、高速公路客车、中高档旅游客车。依托东风电动车公司和武汉理工大、华中科大,把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2.零部件工业

  按照集中集成和系统化、规模化、模块化发展思路,突破性发展轿车零部件,整合载重车零部件资源并向轻重两极延伸。培育3―5家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零部件总成企业集团和一批专业化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点支持东风康明斯发动机扩能改造,东风―德纳车桥,十堰、荆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三环汽车零部件扩建等项目建设。

  (三)冶金工业

  支持武钢做大做强,新冶钢做精做专。稳步发展铜、铝为主的有色工业。大力发展钢材、有色金属深加工。

  1.钢铁工业

  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支持武钢大力发展汽车板、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全球最大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材主要生产基地。支持新冶钢重点发展优质齿轮钢及轴承钢等特钢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特殊钢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镀锌板、镀锡板、彩涂板、钢构件、钢帘线等钢材深加工产品。钢和钢材深加工制品生产能力分别达到2200万吨以上和500万吨。重点抓好武钢转炉―薄板连铸连轧生产线、三硅钢工程、三冷轧工程及钢材深加工生产基地,鄂钢冷轧薄板和热轧宽厚板,新冶钢焦化工程、新型模具钢、银亮材等项目建设。

  2.有色工业

  重点提高铜、铝加工能力和加工深度,优化工艺流程,推进节能降耗和环保达标。支持大冶有色公司提高鄂东铜矿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适时稳步发展电解铝,加强现有企业改造,淘汰落后电解铝生产工艺。加快发展铜板带、铜箔、铝板带、电子铝箔等深加工产品。电解铜、电解铝生产能力分别达到40万吨和70万吨。重点抓好大冶有色冶炼系统改造、中铝(黄石)高精度铜板带和电解铜箔、丹江口铝业公司高精度铝板带、中铝(宜昌)电解铝、潜江华盛铝电公司铝深加工制品等项目建设。

  (四)石油化学工业

  突破性发展石油化工,建设壮大磷、盐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稳定发展农用化工。围绕武汉乙烯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化学工业园区。

  1.石油化工

  重点发展乙烯及下游产品。扩大武汉、荆门石化原油加工能力。加快实施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延伸乙烯产业链,发展乙烯下游产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合成材料和有机化工原料的深加工,建成中部地区石化工业生产基地。

  2.磷化工、盐化工

  加强磷、盐矿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开发。推进“采选结合、矿肥结合、矿化结合、肥化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按就近、就地和相对集中的原则,依托相关园区壮大磷化产业集群。以宜化、洋丰、黄麦岭、大峪口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浓度磷复肥基地。以兴发集团为主体,建设全国重要的精细磷化工生产基地。支持宜昌、襄樊、荆门等地开展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湿法磷酸精制、精细磷化工产品、含磷新材料、磷石膏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抓好宜化、葛化、沙隆达、双环、江汉油田盐化工厂等企业烧碱、纯碱装置改造,推进大型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建设,大力开发氯甲烷、氯化聚乙烯、氯化聚丙烯等深加工系列产品,烧碱、纯碱生产能力均过百万吨,支持宜化新建电石项目。

  3.精细化工、农用化工

  加快农药、染料、涂料等传统领域精细化工的改造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建成全国重要的农药、染料生产基地。推进饲料添加剂、生物化学品、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发展。加快化肥等农用化工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高浓度化肥比重。重点支持楚源化工活性染料及中间体扩建、沙隆达新型农药、武汉有机实业芳烃氧化装置、宜化多元醇等项目建设。

  (五)装备制造业

  以船舶、发电和输变电、数控机床、模具工业、环保机械及成套设备为重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增强装备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集成和成套供应能力,提高数字化和本地化制造水平。

  1.船舶工业

  整合设计制造资源,加快发展特种船舶、船用辅机及配套部件,建成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设计制造、船舶配套和船舶出口产品制造基地。依托武昌造船厂发展挖泥船、海洋平台工作船、公务执法船等船舶;依托青山船厂发展不锈钢化学品船、油船及其他液货船、集装箱船、客滚船等特种船舶;依托宜昌船厂发展多用途集装箱船、豪华游船等船舶。以中船重工在鄂企业为主,大力发展低速柴油机、发电机、大型曲轴、大型铸锻件、船用辅机、船用容器、热交换器等配套船用部件,支持武汉船用设备工业园等项目建设。

  2.发电和输变电、机床工业

  重点发展大型电站锅炉、新型汽轮发电装置及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新型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装置,数控金属切削和锻压机床,新型包装、造纸、粮食、纺织、水泥机械,冶金和涂镀层设备。依托武锅、长动等骨干企业,将武汉建成全国重要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武重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武锅60万千瓦电站锅炉和百万千瓦级核电堆内构件,永鼎红旗电缆高压及超高压交联电缆,京山轻机包装机械等项目建设。

  3.环保设备工业

  积极发展以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为主的水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以烟气脱硫、粉尘处理为主的大气污染防治成套设备,以大型废金属回收、工业废渣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处理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成套设备,以及噪声、振动防治与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形成环保设备系列化、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支持凯迪电力大型干法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武锅大型碱回收锅炉、洪城通用水环保设备、仙桃衡德环保设备等项目建设。

  (六)轻纺工业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食品、造纸、家电、纺织印染、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等行业,培育一批规模大、加工度高、竞争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品牌,带动消费品工业上档升级。

  1.食品工业

  按照方便营养、安全卫生和天然保健的发展方向,积极采用生物技术和工程化食品技术,发挥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各类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食品加工制造与农副产品原料基地相结合的现代食品产业链、八类优势特色食品产业群。支持武烟发挥品牌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实施异地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争取国家重点卷烟品牌规模过百万箱、卷烟工业税收过百亿元。以枝江、白云边、稻花香、劲牌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优质白酒和露酒,扩大金龙泉、华润、百威、燕京、青岛等骨干啤酒企业生产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酒业振兴。啤酒、白酒和露酒生产能力分别达到350万千升、25万千升和8万千升。支持汇源果汁、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骨干饮料企业加快发展。

  2.造纸、家电工业

  造纸行业,按照“集中制浆,分散造纸,强化污染治理”的思路,加快长江沿岸武汉、荆州、黄冈、咸宁等市林纸一体化项目建设,推进晨鸣汉阳、赤壁公司等骨干造纸企业改造,建设完善碱回收及废水处理设施。大力发展办公用品、学生用品、食品包装、卫生用品等深加工纸制品。纸与纸板生产能力达到270万吨。家电行业,支持武汉海尔、美的、tcl,荆州小天鹅和黄石东贝等企业,扩大空调器、洗衣机、冰箱、压缩机等消费类家电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配套能力。武汉空调器生产能力达到千万台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生产基地之一。

  3.纺织印染工业

  努力提高棉、麻纺织及印染后整理水平。推进纺织生产能力向优势企业和荆州、天门、咸宁等棉麻产区集中,加快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和更新改造步伐,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在荆州、襄樊、孝感、仙桃等地形成一批30万锭以上规模、具有先进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棉纺织集团。先进棉纺锭达到800万锭,无梭织机比重达到50%。以宜昌新丰、湖北化纤、襄樊经纬、荆州凯乐等企业为重点,提高化纤规模化、差别化水平,积极发展新型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改善纺织原料品种结构。提升印染后整理能力,在武汉、襄樊、荆州、咸宁、仙桃等地积极引进先进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改造提高现有印染企业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纯棉防缩免烫、精毛纺、高档色织、高档苎麻、高新功能性纤维等面料系列,加快发展高质量的辅料系列产品,增强服装面料、辅料配套能力。

  4.服装及产业用纺织品

  支持骨干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提高设计、生产、管理、营销水平,着力打造和提升美尔雅、爱帝等一批服装品牌,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服装系列产品,将鄂东建成全国重要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加快发展各类装饰、汽车用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和无纺布制品。以武汉、襄樊为重点,开发生产各种室内装饰和汽车装饰面料。以仙桃、潜江、黄冈、崇阳、枝江等为重点,扩大无纺布制品和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集群优势。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占纺织工业的比重。

  (七)建材工业

  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和绿色环保装饰装修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产品,积极推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和低温快速烧成陶瓷技术,推动产品升级换代。

  1.水泥工业

  优化产品、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加快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淘汰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工艺。在石灰石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水泥熟料生产基地,靠近重点市场建设粉磨站和散装水泥中转站,在大中城市发展商品混凝土和水泥制品。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5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占80%以上。支持华新集团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建设武穴、阳新、赤壁水泥等项目。

  2.新型建材工业

  大力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中档建筑、卫生陶瓷,高档浮法玻璃、特种玻璃及深加工制品。积极发展木塑聚合材料。开发生产无污染、防火阻燃、防水隔热、节能节水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比重。

  (八)建筑业

  充分发挥湖北路桥、水利、电力等方面设计与施工建设的优势,壮大建筑产业。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改制重组,打造品牌,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发展。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新建建筑强制推行节能标准,既有建筑积极推进节能改造。到2010年全省所有城镇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发展规范建筑市场。

附件:

 已阅 1  打印   关闭 
网站地图